李诗,郝明伟,张金,等.不同抗凝方法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6,(3):295-297. |
不同抗凝方法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
|
投稿时间:2015-12-22 |
DOI:10.3969/J.issn.1672-6790.2016.03.024 |
中文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衰竭 血液滤过 抗凝药 |
英文关键词: |
基金项目:安徽省科技厅资助项目(1301ZC0406) |
|
摘要点击次数: 6648 |
全文下载次数: 3992 |
中文摘要: |
目的 探究不同的抗凝方法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30例需进行CVVH治疗的MODS患者,根据出血风险随机分为普通组(P)和高危组(H)。其中普通组50例患者,分为普通肝素(UFH)组(P-P组)25例,低分子肝素(LMWH)组(P-D组)25例;高危组80例患者,随机分为LMWH组(H-D组),普通肝素+鱼精蛋白(UFH+Protamine)组(H-P组),无抗凝组(H-W组)和局部枸橼酸钠(RCA)组(H-J组),每组20例。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及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普通组在应用UFH与LMWH抗凝时,两者间的抗凝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抗凝方式均能使APTT、PT及TT延长(P<0.01)。高危组在应用RCA时凝血指标与无肝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LMWH和UFH+Protamine体外抗凝时APTT、PT及TT均延长(P<0.01)。P-P组有2例出现消化道出血,而高危组患者均见有不同程度的皮肤及黏膜出血点,无严重的大出血发生。结论 抗凝方法的选用应根据患者自身的实际状况(原发病)和凝血条件而定,积极评估出血风险,结合抗凝剂的作用机制合理选择,提倡个体化抗凝。 |
英文摘要: |
|
查看全文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