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专区

期刊信息

  • 主管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

    北京医院
    中共安徽省委保健委员会

  • 承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安徽省立医院)

  • 编委会主任

    黄洁夫

  • 总编辑

    殷实

  • 编辑部主任

    王静

  • 电话

    0551-62608457

  • 电子邮箱

    J.C.Healthcare@163.com

  • 通信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 1 号 715 信箱

  • 邮编

    230001

  •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2-6790

    CN 34-1273/R

下载专区

更多>>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创刊于1998年,双月刊,医学学术期刊。以临床医学与保健医学为主题,设有述评、专题、论著、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综述、保健论坛等栏目,主要为从事医学与保健的临床和科研人员以及广大医疗保健工作者服务。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委管出版单位主题宣传优秀期刊”,荣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十佳皖版期刊”(自科类)称号、“安徽省优秀期刊奖”等。

更多>>

信息公告

更多>>

2025年第28卷第3期

(下载当期目录)

    诊疗方案
  • 基于新安医学理论诊治热痹的专家共识
    Rheumatology,Professional,Committee of,Anhui,Chinese,Medicine,Society
    热痹属于五淫痹之一,是热邪主导的以关节热痛、红肿等热象为主要表现的痹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各类急性炎症性关节疾病。新安医学为根植于徽文化沃土上的综合性中医学术流派,在热痹的治疗方面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与优势。为了规范和指导新安医学诊治热痹的临床实践,该共识就热痹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辨证论治、内服制剂、外治疗法、针灸疗法、食疗、预防调摄等新安医学特色诊疗经验进行总结,为热痹的诊治提供参考。
    2025  Vol.  28(3):    289-293    [摘要](74)    [PDF](88)
  • 我国老年疾病康复现状、问题及对策
    燕铁斌,章马兰
    老年疾病康复近年来受到关注,成为老年医学的一个新增长点。本文简要介绍国内目前老年疾病康复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重点阐述如何推进老年疾病康复,旨在探讨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老年疾患康复模式。
    2025  Vol.  28(3):    294-298    [摘要](72)    [PDF](64)
  • 脑卒中后认知康复的研究进展
    吴鸣,倪朝民
    脑卒中是获得性认知障碍的第二大常见原因。尽管现阶段我国脑卒中的病死率呈下降趋势,但仍有70%~8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40%~79%的脑卒中幸存者可能会经历卒中后认知障碍;如果没有适当的干预,认知能力下降可能会发展为卒中后痴呆。本文将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生机制和相关康复治疗在卒中后认知障碍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2025  Vol.  28(3):    299-305    [摘要](65)    [PDF](99)
  • 脑卒中后疲劳的研究进展
    杨晓莉,张阳,张寒阳,倪朝民,周多奇,吴鸣
    脑卒中后疲劳(PSF)是一种多维动态的运动感知、情感和认知体验,其特征是在体力或精神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早期疲惫感、疲倦、缺乏活力和厌恶努力,通常不会通过休息得到改善。积极有效地评估PSF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疲劳水平和主动意愿,提高患者自我效能,为临床提供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本文对近年来PSF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康复工作提供参考。
    2025  Vol.  28(3):    306-310    [摘要](66)    [PDF](81)
  • 太极拳联合抗阻运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丁胜华,陈杰,刘晓羽,陈晓宁,赵胜男,张亮
    目的 探讨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脏康复中太极拳联合抗阻运动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天津康复疗养中心的180例CHF患者,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3组,常规治疗的同时,对照A组(60例)采取太极拳训练,对照B组(60例)采取抗阻运动,观察组(60例)采取太极拳联合抗阻运动,时间3个月。观察患者疗效和干预前及干预1、3个月3组心肺功能[峰值摄氧量(PeakVO2)、摄氧效率斜率(OUES)、氧脉搏(VO2/HR)、峰值通气量(PeakVE)、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房室结构[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右心室内径(RV)]、心理认知功能及生存质量。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A组(75.00%)和对照B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3个月观察组PeakVO2、OUES、VO2/HR、PeakVE、LVEF高于对照A组与对照B组(P<0.05),但同期对照A组与对照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观察组LVEDD、LA、RV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P<0.05),而同期对照A组与对照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3个月观察组可重复的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量评分高于对照A组、对照B组(P<0.05),而同期对照A组与对照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3个月观察组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存质量量表评分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P<0.05),而对照A组与对照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CHF患者心脏康复中,太极拳联合抗阻运动有助于改善患者心肺功能、抑制心室重塑、改善认知功能及生存质量,有助于CHF患者心脏康复。
    2025  Vol.  28(3):    311-315    [摘要](67)    [PDF](64)
  • 双下肢弹力带抗阻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疗效的观察
    谢菲,李小红,卓文君,施丽,陈赛赛,裴士秀
    目的 探讨基于交叉迁移理论的双下肢弹力带抗阻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2月入住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康复科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42例。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及康复护理,对照组实施患侧下肢弹力带抗阻训练,观察组实施双下肢弹力带抗阻训练。干预4周后比较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部分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及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双下肢主要肌群的平均肌电值和均方根值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基于交叉迁移理论的双下肢弹力带抗阻训练能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下肢肌力的恢复,进一步提高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025  Vol.  28(3):    316-321    [摘要](73)    [PDF](97)
  • 专论
  • 高血压患者的营养管理
    林丽,宋姣,董碧蓉
    我国成人高血压病患病率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营养管理是高血压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探讨了高血压患者营养饮食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对建设专业营养管理团队、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制订个性化饮食指导等具体营养管理措施进行了综述。本文还介绍了终止高血压饮食、中国心脏健康饮食、地中海饮食及辣膳食等多种有效的高血压健康饮食模式,旨在为高血压患者的营养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5  Vol.  28(3):    322-325    [摘要](88)    [PDF](76)
  • 高血压对老年期抑郁障碍患者睡眠的影响
    谢朋宇,孙艳,耿昊,孔晓明
    目的 探讨高血压对老年期抑郁障碍患者不同睡眠阶段的睡眠功率谱密度及睡眠效率的影响。方法 通过抽样法选取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老年心理科2019年1月至2024年6月期间收治的老年抑郁障碍患者。通过访谈收集参与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来评估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采用多导睡眠仪收集中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睡眠信息,通过数据分析获得不同睡眠阶段不同频段的功率谱密度睡眠参数。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分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睡眠数据和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进行斯皮尔曼相关分析,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分析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 纳入55例老年抑郁障碍患者,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2组:高血压组24例,非高血压组31例。2组患者的睡眠效率(t=3.506,P<0.001)、觉醒时间(t=-3.204,P=0.002)、N3期δ波功率谱密度(t=3.045,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N1期δ波功率谱密度呈正相关(r=0.455,P=0.025),与N2睡眠时间呈负相关(r=-0.667,P<0.001);病程与N1时间(r=0.417,P=0.043)呈正相关,与N2%(r=-0.478,P=0.018)呈负相关。睡眠时长、睡眠潜伏期时长、是否有高血压对抑郁障碍患者的睡眠效率有影响(R2=0.350,F=9.176,P<0.001)。结论 合并高血压的老年抑郁障碍患者与不合并高血压的老年抑郁障碍患者睡眠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合并高血压的老年抑郁障碍患者深度睡眠质量及睡眠效率更差。
    2025  Vol.  28(3):    326-331    [摘要](86)    [PDF](91)
  • 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目标及全天候血压控制
    王鸿懿
    老年人是高血压患病率最高的群体,如何更精准地管理好老年人的血压,一直是高血压治疗领域的难点。近年来,多项关于老年降压目标值的研究陆续出台,为探索老年高血压更低的血压目标值提供了证据。本文将从老年人血压控制目标、保持全天候血压控制的角度谈谈老年高血压的精细管理。
    2025  Vol.  28(3):    332-335    [摘要](65)    [PDF](82)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马燕华,潘琦,郭立新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及骨质疏松症(OP)是2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发病率高且危害较大。近年来多个研究表明,OSA可增加OP及骨折的发生风险。本文从OSA与OP的相关性、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2025  Vol.  28(3):    336-340    [摘要](72)    [PDF](77)
  • 论著
  • 老年跌倒人群的内在能力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崔瑶,周健,刘倩,刘谦,陈一文,郭英,侯银静,王宁,秦明照
    目的 探讨老年跌倒人群的内在能力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横断面研究。连续纳入2021年9月至2023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老年医学科门诊就诊的患者309例,根据其在过去1年内是否发生过跌倒,分为跌倒组140例,非跌倒组16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内在能力(IC)评估,包括运动[使用简易躯体功能量表(SPPB)]、活力[使用微型营养评估简表(MNA-SF)]、感知觉[使用自评视力或听力对日常生活有影响]、认知[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心理[焦虑与抑郁自评量表(SAS/SDS)]5个维度。结果 ①跌倒组的SPPB、MNA-SF、MoCA得分及感知觉正常率均低于非跌倒组,而SAS及SDS得分高于非跌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后,脑血管病史(OR=3.009,P=0.002)、多重用药史(OR=3.127,P<0.001)及焦虑情绪(SAS)(OR=1.055,P=0.010)与跌倒风险正相关,而SPPB评分(OR=0.782,P<0.001及感知觉(OR=0.223,P<0.001)与跌倒风险负相关。结论 SPPB评分、感知觉、SAS为跌倒的独立相关因素。有效控制焦虑情绪、增强躯体功能、针对性地改善感知觉可能有助于降低老年人群跌倒的风险。
    2025  Vol.  28(3):    341-345    [摘要](58)    [PDF](100)
  • 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衰弱现状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姚振宇,陈莉,范西真,赵冰,汤子秋,刘玉林
    目的 调查衰弱在高龄(≥75岁)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住院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并分析衰弱对高龄NVAF住院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7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住院治疗的188例高龄(≥75岁)NVA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的衰弱评分量表(Frail量表)评估衰弱状态分组(评分≥3分为衰弱组,评分<3分为非衰弱组)。随访12个月,记录此期间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再入院及全因死亡的发生情况。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衰弱对高龄NVAF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 所有患者中衰弱的检出率达53.7%(101/188)。与非衰弱组相比,衰弱组患者的Charlson共病指数评分、累积疾病评分、CHA2DS2-VASc评分、Morse评分更高,Barthel评分更低,且衰弱组血红蛋白、白蛋白、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左心室射血分数更低,而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血肌酐则更高。在预后方面,随访期间衰弱组血栓事件发生率和再入院率均显著高于非衰弱组(P<0.05)。随访期间衰弱组死亡率(15.84%)显著高于非衰弱组(3.45%)。生存分析显示,衰弱与较差的生存情况相关。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衰弱是高龄NVAF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4.46,95%CI:1.02~19.52,P<0.05)。结论 高龄NVAF住院患者中衰弱的发生率较高,衰弱的高龄NVAF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栓风险、再入院率及死亡率,且衰弱是其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5  Vol.  28(3):    345-349    [摘要](83)    [PDF](81)
  • 三维能谱数字断层合成成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早期筛查中的诊断效能评估
    武秀华,周荣伟,张云娇,边巍,陈梦捷,郭忠
    目的 评估三维能谱数字放射成像(3D-SDR)在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为COPD早期筛查提供新的技术。方法 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的单中心设计。纳入2020年6月至2023年5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诊的198例早期COPD患者。所有受试者接受高分辨率CT(HRCT)和3D-SDR检查,影像结果由3位资深的胸肺放射科医师独立盲法评估。结果 在HRCT阴性的136例患者中,3D-SDR阴性率为97.1%(132/136);在HRCT阳性的62例患者中,3D-SDR阳性率为80.6%(50/62)。Pearson χ2检验显示2种影像学方法显著相关(χ2=129.64,r=0.809,P<0.001),Cohen kappa系数为0.805(P<0.001),提示诊断一致性较高。3D-SDR与HRCT的诊断早期COPD检出率分别为27.3%(54/198)和31.3%(62/198),提示两者均适用于早期筛查,HRCT的敏感性更优。结论 3D-SDR作为新的影像学检测手段,在COPD早期筛查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作为COPD高风险人群的初步筛查方法。
    2025  Vol.  28(3):    350-352    [摘要](87)    [PDF](83)
  • 不同肾功能状态人群血尿酸水平与饮食蛋白质摄入的关系
    王晓娜,姜晓宇,孙娜,杨欢,闫润泽,苏珊珊
    目的 探讨不同肾功能状态人群血尿酸水平与饮食蛋白质摄入的关系。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截至目前,仅2009年版进行了血液样本的检查。收集了有膳食调查记录和血尿酸、血肌酐检测的对象。膳食调查采用24 h膳食回顾询问法,回顾连续3 d的膳食摄入情况。使用多元回归模型与亚组分析来研究蛋白质摄入和血尿酸之间的关系。广义相加模型确定两者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联,利用递归策略计算拐点。结果 共有8 008名受试者纳入分析,年龄中位数51岁。充分调整变量后显示,蛋白质摄入与血尿酸呈正相关(β=0.26,95%CI:0.11~0.40,P=0.001)。按肾功能分层的多元回归分析,充分调整变量后显示,肾功能正常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1.73 m-2]饮食蛋白质摄入与血清尿酸呈正相关(β=0.20,95%CI:0.05~0.35,P=0.009),肾功能不全组(eGFR ≤ 60 mL·min-1·1.73 m-2)蛋白质摄入与血清尿酸不相关(β=0.47,95%CI:-0.02~0.96,P=0.062)。进一步应用两段式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总体人群饮食蛋白摄入与血尿酸关系的拐点,拟合曲线拐点为92.89 g/d,在拐点之前呈正相关关系(β=0.40,95%CI:0.23~0.58,P<0.001),在拐点之后无相关性(β=-0.13,95%CI:-0.42~0.15,P=0.360)。结论 中国成人饮食蛋白质摄入量与血尿酸呈正相关,较低的膳食蛋白质摄入可能对高尿酸血症的预防和治疗有效;对于肾功能下降者,饮食蛋白质摄入与血尿酸水平无相关性。
    2025  Vol.  28(3):    353-357    [摘要](64)    [PDF](62)
  • 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效果对比及人工智能的预测价值
    李凤,应佳桓,江艳柳,王瑶,卢昊,陈长春
    目的 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并观察人工智能技术对于药物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分析2023年1月至2025年4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2例静脉溶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0例使用替奈普酶,52例使用阿替普酶。比较2组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以及第7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改善程度,30 d卒中复发率,36 h脑出血情况,以及36 h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此基础上,依据102例患者的临床数据构建医学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患者选择替奈普酶或阿替普酶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替奈普酶组治疗24 h时NIHSS评分改善≥4分的比例为52.00%,阿替普酶组治疗24 h时NIHSS评分改善≥4分的比例为69.23%,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奈普酶组治疗7 d时NIHSS评分改善≥4分的比例为72.00%,阿替普酶组治疗7 d时NIHSS评分改善≥4分的比例为84.62%,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 d内,2组患者均无复发。2组患者的36 h脑出血以及36 h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构建的医学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提示,构建的模型预测患者选择静脉溶栓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局的准确率>71.6%。结论 对于符合静脉溶栓治疗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在溶栓效果和安全性方面相当。医学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于是否选择静脉溶栓、选择替奈普酶或阿替普酶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预测可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025  Vol.  28(3):    358-361    [摘要](84)    [PDF](78)
  • 新风胶囊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效果及对外周血NOD样受体蛋白3炎症小体的影响
    陈瑞莲,刘健,黄传兵,汪元,万磊,张皖东,王桂珍,葛瑶
    目的 探讨新风胶囊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效果及对外周血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3年2月至2025年3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KOA患者60例。其中男13例,女47例;年龄44~68(57.2±7.0)岁;病程1~30(10.4±6.9)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硫酸氨基葡萄糖口服治疗,剂量:0.5 g/次,3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新风胶囊,均治疗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奎森功能演算指数(Lequesne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健康评估问卷(HAQ)评分和36项简短健康调查表(SF-36)评分;检测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用qRT-PCR法检测患者NLRP3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8、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MMP-9表达水平。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均有所改善,运用新风胶囊治疗的KOA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Lequesne评分、WOMAC评分、VAS评分和HAQ评分更低,SF-36评分更高(P<0.05),血ESR、CRP、NLRP3、IL-1β、IL-6、IL-18以及MMP-3、MMP-9更低(P<0.05)。结论 新风胶囊治疗KOA临床效果良好,可有效降低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025  Vol.  28(3):    362-367    [摘要](70)    [PDF](61)
  • 有食管症状的特发性肌炎患者食管动力与肌酶谱及疾病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王慧芬,江薇,朱慧婷,肖欣悦,王淼,张艳丽
    目的 研究具有食管症状(吞咽困难、反流或烧心)的特发性肌炎(IIM)患者食管动力学,分析食管动力与肌酶谱、疾病临床活动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在中日友好医院确诊为IIM并有食管症状(吞咽困难、反流或烧心)的15例患者为IIM组,同期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且无免疫系统疾病的15例患者为GERD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食管动力学相关指标,分析IIM患者的疾病评分与食管压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IIM组中只有吞咽困难症状的患者9例,既有吞咽困难又有反流的患者6例,肌酶谱升高的患者7例,肌酶谱正常的患者8例,患者的疾病总体活动度为(6.50±2.43)分,8个肌群徒手肌力试验为(63.87±17.41)分。所有IIM患者均进行胃镜检查,根据反流性食管炎的洛杉矶分级,正常食管黏膜、A级、B级患者分别为7例(46.67%)、7例(46.67%)、1例(6.67%)。IIM组的上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及上食管括约肌残余压均低于GERD组(均P <0.05),IIM组的食管体部蠕动性收缩比例低于GERD组(P=0.021),IIM组的食管体部无效收缩比例高于GERD组(P=0.037)。IIM患者的肌酸激酶(CK)值与食管症状呈负相关(P=0.039)。结论 有食管症状的IIM患者存在上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食管体部蠕动功能障碍;CK值越高,患者越容易表现为仅有吞咽困难的症状。
    2025  Vol.  28(3):    368-371    [摘要](83)    [PDF](75)
  • 停用特立帕肽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行序贯治疗的效果分析
    王治国,李先华,李雅楠,徐丽丽,杨乃龙
    目的 探讨停用特立帕肽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疗效下降后序贯地舒单抗或唑来膦酸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其对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2023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经特立帕肽治疗后停药1~2年再行序贯治疗的101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临床资料。特立帕肽治疗时间为12~16个月。收集并比较所有研究对象特立帕肽治疗前1个月内、治疗6个月、12个月及停药1~2年后复诊的骨密度资料,以及治疗前1个月内、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停药1~2年后复诊的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Ⅰ型胶原蛋白C末端交联肽(CTX)水平。根据序贯治疗药物分为唑来膦酸组(静脉滴注唑来膦酸,5 mg/年)与地舒单抗组(皮下注射地舒单抗,每6个月60 mg),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1)骨代谢标志物:101例特立帕肽治疗的患者,与停药前相比,停药1年后P1NP、CTX均有显著下降(P<0.05)。40例患者使用地舒单抗序贯治疗12、24个月后骨形成标志物P1NP和骨吸收标志物CTX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50例患者使用唑来膦酸治疗12、24个月后,P1NP和CTX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地舒单抗组与唑来膦酸组在治疗12个月、24个月后P1NP和CTX水平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骨密度:与停药前相比,特立帕肽治疗患者腰椎、股骨颈骨密度在停药1年后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唑来膦酸组和地舒单抗组患者治疗12、24个月后较基线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地舒单抗组与唑来膦酸组之间,在治疗12个月、24个月后腰椎、股骨颈骨密度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患者经过特立帕肽治疗停药后疗效难以持久。序贯地舒单抗或唑来膦酸治疗后,均可出现P1NP和CTX降低、骨密度升高。
    2025  Vol.  28(3):    372-376    [摘要](60)    [PDF](59)
  • 皮肤胆固醇水平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蒋松松,孔祥勇,冯子安,郭志情,田郑,马礼坤
    目的 探讨皮肤胆固醇的水平在诊断冠心病方面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4年6月因胸闷或胸痛症状疑似诊断冠心病入住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的208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非冠心病组。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皮肤胆固醇水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对皮肤胆固醇水平与颈动脉斑块长度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评估不同指标诊断冠心病的价值。结果 非冠心病组(0.25±0.07)与冠心病组(0.69±0.04)的皮肤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支(0.50±0.02)、双支(0.70±0.09)及三支冠状动脉病变组(0.86±0.07)患者的皮肤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冠心病组[(3.65±0.07)mm]与冠心病组[(10.85±1.49)mm]患者的颈动脉最大斑块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支[(5.35±1.08)mm]、双支[(7.22±1.43)mm]及三支冠脉病变组[(8.72±1.44)mm]患者的颈动脉最大斑块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胆固醇水平与颈动脉最大斑块长度呈正相关(r=0.38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皮肤胆固醇水平(OR=2.12,P<0.001)、颈动脉最大斑块长度(OR=1.53,P<0.001)均为冠心病的预测因素。皮肤胆固醇、颈动脉最大斑块长度预测冠心病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0、0.721,灵敏度分别为73.4%、57.5%,特异度分别为77.5%、74.2%。结论 皮肤胆固醇的测定对冠心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2025  Vol.  28(3):    377-381    [摘要](908)    [PDF](93)
  •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阴道轴向评估女性盆腔器官脱垂手术效果
    蔡巧云,沈迎丽,曾飞雁,方政,周静,孟冉,彭程
    目的 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评估腹腔镜改良宫骶韧带悬吊术(改良USLS)与腹腔镜骶骨固定术(SCP)对阴道解剖位置恢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至10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4例症状性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改良USLS组24例,SCP组20例。通过MRI技术,采用2条参考线耻尾线(PCL)及耻骨联合下缘至第3骶椎中点连线(PS3L),测量中上阴道远端、中端和近端与参考线距离,以及中上阴道轴线与参考线夹角。结果 2组患者PS3L和PCL参考线的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解剖位点至PS3L和PCL参考线距离,2组C-PS3L和C-PC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PS3L、b-PCL、D-PS3L和D-PC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中上段轴线与PS3L和PCL参考线夹角,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USLS术后阴道中上段轴向的恢复效果优于SCP,更接近阴道生理轴向。
    2025  Vol.  28(3):    381-385    [摘要](68)    [PDF](53)
  • 接受维得利珠单抗治疗的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疾病相关指标分析
    徐家琴,朱秀丽,徐雪梅,张聪,余跃,解丽
    目的 探讨接受维得利珠单抗(VDZ)治疗的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炎症指标、营养指标和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4年11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接受VDZ治疗的51例中重度UC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基线(第0周)以及治疗后第14周和第54周的患者临床症状、疾病活动指标、实验室指标、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和心理健康指标的变化。结果 51例患者中,47例患者接受VDZ治疗超过14周,40例患者接受了VDZ治疗54周以上。治疗14周的患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治疗54周的患者(P=0.013,P=0.041)。与治疗14周患者比较,治疗54周患者的临床反应率更高、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14周的治疗疗程相比,接受VDZ治疗54周的患者营养指标和临床反应率更佳,同时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改善。
    2025  Vol.  28(3):    386-388    [摘要](88)    [PDF](63)
  • 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崔江漫,狄宁宁,王姣,申恂,王瑞媛,孙云静
    目的 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年11月至2023年11月邢台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60例慢性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77例,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及研究组(8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血清指标[血红蛋白(H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血肌酐(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三酰甘油(TG)、D-二聚体(D-dimer)、总胆固醇(TC)、左心房内径(LAD)、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NT-proBNP)、左心室内径(LV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差异及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再住院、全因死亡的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TG、TC、TBIL、DBIL及NT-proBNP、LAD、LVD、SC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eGFR、LVE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再住院、全因死亡的终点事件发生率及药物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加快心肾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2025  Vol.  28(3):    389-393    [摘要](82)    [PDF](95)
  • 孕早期体重指数及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对妊娠糖尿病的预测价值
    金永梅,李慧云,李欣玲,纪芳,蒋晓敏
    目的 探讨孕早期体重指数(BMI)及三酰甘油-葡萄糖(TyG)指数用于预测妊娠糖尿病(GDM)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于合肥市妇幼保健院进行早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1 019例孕妇临床资料,收集孕早期血脂检测结果及孕中期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并根据OGTT结果分为妊娠糖尿病组(GDM组)189例、非妊娠糖尿病组(非GDM组)830例;分析孕早期BMI及TyG指数对发生GDM的预测价值。结果 GDM组预产年龄≥35岁、经产妇及孕早期BMI≥24 kg/m2的孕妇占比均多于非G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GDM组孕妇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及孕早期TyG指数均高于非G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4 kg/m2孕妇发生GDM的OR为1.719(95%CI:1.146~2.578,P<0.01),孕早期TyG指数发生GDM的OR为10.379(95%CI:6.594~16.339,P<0.01)。孕早期BMI联合TyG指数预测GDM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4,95%CI:0.758~0.829,P<0.01)。结论 孕早期BMI及TyG指数是发生GDM的独立危险因素,孕早期BMI联合TyG指数对GDM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2025  Vol.  28(3):    394-398    [摘要](89)    [PDF](63)
  • 葛根汤联合针灸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张万云,王莉莉,吴以诚,吕子萌,占茂林,马鑫,邓新源
    目的 探讨葛根汤联合针灸推拿(简称针推)疗法对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7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5例,针推治疗)与观察组(35例,针推加葛根汤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及关节活动度(ROM)评分的变化情况与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VAS、NDI、CASCS及ROM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上述评分较治疗前均出现改善(P<0.05)。2组患者治疗后VAS、NDI、CASCS、ROM评分比较,观察组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1.43%,高于对照组的74.29%(P<0.05)。结论 葛根汤联合针推治疗颈型颈椎病,可显著缓解疼痛,改善颈椎功能和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2025  Vol.  28(3):    398-401    [摘要](65)    [PDF](72)
  • 调查研究
  • 高血压患者运动处方的知信行调查
    刘嘉慧,陈源源,喜杨,邢智康,崔玉贤,杨帆,范宇宏,赵思雅,郑义权,郭寒羽
    目的 调查我国高血压运动处方的知信行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问卷设计采用德尔菲法,在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4月30日期间通过手机微信链接形式对高血压患者、医务工作者进行调研。结果 共回收345份有效问卷,其中高血压患者问卷229份,医务工作者问卷116份。患者年龄为(55.2±14.2)岁。医务工作者中104份(89.7%)来自临床医生。(1)86.9%参与调查的高血压患者对运动处方完全不了解。医务工作者了解高血压运动处方的比例达一半以上(58.6%)。(2)63.3%参与调查的高血压患者认为运动能降低血压。97.4%参与调查的医务工作者认为高血压运动处方能降低血压。(3)高血压患者中有87.8%愿意按医生的运动处方建议执行,98.3%的医务工作者会建议高血压患者执行个体化运动处方。(4)与血压控制不达标患者相比,血压控制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对运动处方的知晓率及执行运动处方的意愿更高。患者的年龄与高血压运动处方的认可度呈负相关,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患者对高血压运动处方的认可度更高。结论 目前我国高血压运动处方的知晓率偏低,患者及医务工作者对运动处方的认可及执行(或建议执行)的意愿均较高,在临床实践中应深入推广高血压运动处方的应用。
    2025  Vol.  28(3):    402-407    [摘要](69)    [PDF](56)
  • 老年慢病管理现状及改进路径初探
    许秀文,吴新春
    目的 探讨符合老年人需求的老年慢病健康管理路径,为老年人慢性病防治和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2—2023年期间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合肥市(镇)和农村60岁及以上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针对合肥市老年康养中心、医养机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专家咨询访谈,探讨老年慢病的有效防控路径。结果 在抽样调查的人群中,老年人慢病自我管理或者接受医生慢性病管理指导率达95.47%,说明基层老年慢病教育有一定成效;老年人对社区管理中疾病的健康指导方案满意度较高,达到96.23%,反映了基层医疗服务有效;在进行慢病管理效果影响因素探索中,发现老年慢病的救治能力影响慢病管理的满意效果;在老年人对自身疾病反复发作,救治繁琐时,对疾病诊治的模式认可度较低(62.26%)。被咨询的专家一致认为,多学科团队对老年慢病的防控有着重要意义,并提出可以借鉴多重慢病整合式服务模式,提高针对老年人的疾病救治能力,构建适合中国化的多重慢病管理整合模式。结论 鉴于老年人多病共存,建立以多学科团队为核心的多重慢病管理整合模式有助于提高老年慢病的救治能力,促进慢病管理模式更加系统化。
    2025  Vol.  28(3):    407-410    [摘要](87)    [PDF](290)
  • 综述
  • 中西医结合多维模式治疗糖尿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效果
    陈真圆,储思慧,李中南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较高。糖尿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血糖控制不佳,进而加重糖尿病并增加其他并发症的风险。本文探讨了糖尿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发病机制,分析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多维模式、效果、应用前景、临床挑战,以期为糖尿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025  Vol.  28(3):    411-415    [摘要](86)    [PDF](77)
  • 高压氧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研究进展
    沈楠,褚强强
    卒中作为全球第二大死因及第三大残疾原因,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卒中后失眠作为常见的并发症,已经严重影响了卒中患者的身心健康。高压氧治疗(HBOT)可显著改善卒中后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但其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系统综述HBOT在卒中后失眠中的临床应用证据与作用机制,旨在为优化治疗策略提供循证依据。
    2025  Vol.  28(3):    416-419    [摘要](247)    [PDF](76)
  • 炎症标志物用于衰弱诊断的研究进展
    石小天,杨华昱,王珊,杨一帆,马清
    衰弱是老年人不良健康结局的危险因素,然而关于衰弱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寻找衰弱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有助于识别高风险人群,新近研究证实炎症因子可能是衰弱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本文就衰弱炎症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衰弱早期识别及干预提供临床依据。
    2025  Vol.  28(3):    420-424    [摘要](65)    [PDF](89)
  • 社会衰弱与其他衰弱亚型关系的研究进展
    武飞宇,胡亦新
    社会衰弱是老年综合征衰弱的一个关键维度,表现为老年人在社会资源、社交行为、社会活动和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的持续缺乏。本文综述了社会衰弱的概念、现状、评估工具及其与身体、心理、认知、口腔衰弱的关系。研究发现,社会衰弱与身体衰弱、心理衰弱和认知衰弱均存在密切关联,且可能相互影响,加速衰弱进程。为有效预防和干预老年人衰弱,需综合考量多种衰弱亚型。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索社会衰弱与其他衰弱亚型的相互作用机制,为老年健康管理和干预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并加强社区老年人的衰弱筛查和评估工作。
    2025  Vol.  28(3):    424-428    [摘要](61)    [PDF](1183)
  • 保健论坛
  • 老年友好型卫生系统4M框架介绍及对中国老年照护的启示
    孙雪林,刘德军,彭旭东,郑丽,黄厚源
    本文介绍了老年友好型卫生系统4M框架的起源和背景,并详细描述了其4个组成部分,即“重要事项”“药物治疗”“精神状态”和“活动能力”,分析了中国老年照护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包括老年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和当前卫生系统存在的不足,探讨了4M框架对改善中国老年照护政策和实践的启示,尤其是在全面健康管理政策的制定、现有护理体系的改进以及医护人员培训中的应用。构建老年友好型卫生系统不仅有助于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还将为中国老年群体提供更优质的健康保障与提高其生活质量。
    2025  Vol.  28(3):    429-432    [摘要](50)    [PDF](74)

期刊检索

    按年期检索

    关键词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

    高级搜索

数据库收录

更多>>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美国《化学文摘》(CA)
  • 波兰《哥白尼索引》(IC)
  • 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
  •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总目录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