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保健杂志》创刊于1998年,双月刊,医学学术期刊。以临床医学与保健医学为主题,设有述评、专题、论著、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综述、保健论坛等栏目,主要为从事医学与保健的临床和科研人员以及广大医疗保健工作者服务。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委管出版单位主题宣传优秀期刊”,荣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十佳皖版期刊”(自科类)称号、“安徽省优秀期刊奖”等。
信息公告
更多>>2025年第28卷第4期
(下载当期目录)
- 《痴呆患者衰弱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专家推荐意见》 解读与本土化实践路径思考
- 胡亦新,范利
- 2025,28(4):433-438[摘要](28)[PDF](18)
- 老年衰弱患者吞咽肌肉影像学特征分析
- 王冠荀,薛倩,邓利华,李夏,黎梦涵,王晶桐
- 2025,28(4):439-444[摘要](21)[PDF](15)
- 老年人心力衰竭与衰弱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赵斐,林嘉婷,黄镇河
- 2025,28(4):445-449[摘要](25)[PDF](15)
- 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衰弱的研究进展
- 胡清扬,金蕊,莫德夏梦,王正,徐然然,张宇聪,颜奇,高红宇
- 2025,28(4):450-455[摘要](25)[PDF](16)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衰弱综合征研究进展
- 葛美玲,董碧蓉
- 2025,28(4):456-461[摘要](24)[PDF](15)
- 社区老年人口腔衰弱与体力衰弱的相关性研究
- 闫瑾,范利,杨存美,徐秋利,鲁冰杰,祝志辉,底宁,刘正,白骁,陈荣霞,刘健,高萌萌,马语涵,胡亦新
- 2025,28(4):462-468[摘要](24)[PDF](16)
- 我国老年慢性病保健管理的特征与现状
- 闫佳惠,刘尚昕,高超
- 2025,28(4):469-472[摘要](26)[PDF](14)
- 以“虚为始,郁为枢”谈老年情志病中医药治疗策略
- 田文杨,张范,李松梅,李浩经,张润云
- 2025,28(4):473-477[摘要](23)[PDF](14)
- 老年突发性聋与共病管理
- 刘谦,侯银静,秦明照
- 2025,28(4):478-481[摘要](21)[PDF](18)
-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内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 彭旭东,黄厚源,骆雷鸣,孙雪林,李玉龙,车贺宾,曾焘,刘德军
- 2025,28(4):482-486[摘要](26)[PDF](18)
- 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患者失眠的相关性及诊断价值分析
- 田沛冉,梁冰,郦忆文,杨渺,金国玺
- 2025,28(4):487-492[摘要](24)[PDF](18)
- 药物治疗对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发生院内肾功能恶化的影响
- 黄厚源,彭旭东,车贺宾,骆雷鸣,孙雪林,刘德军
- 2025,28(4):493-499[摘要](23)[PDF](17)
- 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与早发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 李居一,王郡华,王晓倩,张媛媛,武妮妮,胡海英,李美美,刘怀珍
- 2025,28(4):500-507[摘要](26)[PDF](19)
- 1990年至2021年中国唇和口腔癌的疾病负担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 郑丽,彭旭东,杨楚萌,黄厚源,吕源
- 2025,28(4):508-513[摘要](28)[PDF](16)
- 中老年早期脑小血管病人群步态与跌倒的相关性研究
- 陈安邦,仇子钰,陈慧敏,郭毅佳,潘岳松,王伊龙,刘亚巍
- 2025,28(4):514-519[摘要](25)[PDF](18)
- 医养结合机构内老年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及分析
- 杨蕾,李密斯,杨玉梅,胡学琴,黎伟娟,安杨欣,陈晓云
- 2025,28(4):520-522[摘要](25)[PDF](15)
- 单髁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早期效果比较
- 王雷,黄德刚,张银昌,杨昕,贺华正,熊寿良,李从明,陈平波,王强
- 2025,28(4):523-527[摘要](22)[PDF](18)
- 正念减压疗法对糖尿病合并抑郁情绪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
- 张源,杨世权,杨国贤,严妍,刘立红,陈静
- 2025,28(4):528-531[摘要](22)[PDF](14)
- 基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和孟德尔随机化的肥厚型心肌病与老年高血压因果关系
- 胡家宾,孟令丙,蔡爽,张楠,王曙霞,朱平
- 2025,28(4):532-538[摘要](25)[PDF](18)
- 不同规格苹果酸法米替尼胶囊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 李彩云,居希同,王菁,李少荣,沈爱宗,杨昭毅
- 2025,28(4):539-544[摘要](24)[PDF](17)
- 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综合介入治疗术后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梅康,刘伟,张卫平,唐辉,陈洪波,蓝勇,余伟杰
- 2025,28(4):545-550[摘要](27)[PDF](15)
- 多模态生物标志物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治中的价值及研究进展
- 徐晶,王海鑫,李雪梅,潘拓
- 2025,28(4):551-555[摘要](24)[PDF](15)
- 小檗碱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倪兴彬,常亚娟,于佳远,肖爽,王兴业,周良钰
- 2025,28(4):556-561[摘要](24)[PDF](15)
- 胆固醇代谢新基因对多种疾病的影响研究进展
- 余嘉清,马依彤
- 2025,28(4):562-568[摘要](25)[PDF](17)
- 强直性脊柱炎中的免疫炎症机制及中医药干预进展
- 齐亚军,刘健,曹云祥,周巧,胡月迪,陈一鸣,李洋,从承志
- 2025,28(4):569-576[摘要](27)[PDF](19)
专题.衰弱
专论
论著
综述
- 《痴呆患者衰弱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专家推荐意见》 解读与本土化实践路径思考
- 胡亦新,范利
- 衰弱与痴呆相互影响,增加了老年人不良预后风险和管理的复杂性。然而,目前尚缺少对两者共病管理策略的专家共识。2024年,国际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等领域18位专家采用文献回顾分析和临床实践讨论等方式,首次针对痴呆患者衰弱的评估和管理、营养状况管理、水化、运动干预、跌倒预防以及多重用药等关键问题提出16项推荐意见,发布了《痴呆患者衰弱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专家推荐意见》,填补了该领域临床实践指南的空白。该共识以维持痴呆合并衰弱患者的日常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独立性为目标,重点强调早期评估、多学科共同管理、个性化干预、定期监测;同时共识建议将心理、社会支持融入临床治疗。本文对共识进行解读,并结合我国的老龄化现状和近年来各领域工作基础,提出本土化实践路径建议。
- 2025  Vol.  28(4):    433-438
    [摘要](28)     [PDF](18) - 老年衰弱患者吞咽肌肉影像学特征分析
- 王冠荀,薛倩,邓利华,李夏,黎梦涵,王晶桐
- 目的 分析老年衰弱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吞咽相关肌肉影像学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2018年3月至2024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量表)评估的214例住院患者资料。通过衰弱评估量表(FRAIL量表)筛查衰弱,应用CT定量分析咬肌、食管上括约肌等吞咽相关肌肉的面积与密度。结果 随着衰弱程度加重,年龄、Morse跌倒评分、吞咽障碍比例、肌少症比例呈上升趋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白蛋白、三酰甘油、血红蛋白、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呈下降趋势。吞咽障碍的比例从非衰弱的1.19%到衰弱前期的15.62%,再到衰弱的70.59%。衰弱患者咬肌面积[衰弱组(9.64±3.24)cm2,非衰弱组(12.58±3.76)cm2,P=0.015]和食管上括约肌密度[衰弱组(39.1±9.22)HU,非衰弱组(54.79±12.66)HU,P<0.001]比非衰弱组低。结论 衰弱患者具有低白蛋白血症、低血红蛋白、低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临床特点。CT定量评估吞咽肌肉形态学特征可为衰弱早期筛查及干预提供客观影像学依据。
- 2025  Vol.  28(4):    439-444
    [摘要](21)     [PDF](15) - 老年人心力衰竭与衰弱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赵斐,林嘉婷,黄镇河
- 老年人心力衰竭与衰弱综合征常共存并形成恶性循环,显著增加不良预后风险。两者共同发病机制涉及慢性炎症通路(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介导肌肉降解与心肌纤维化)、神经内分泌失调(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交感神经系统 过度激活加剧能量失衡)及线粒体功能障碍(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生成减少加速细胞衰老)。两者交互作用显著:心力衰竭患者活动受限、营养恶化及多重用药加速衰弱进展;衰弱则降低患者治疗耐受性、增加再住院率。对同时有此2种疾病的患者进行临床干预需整合多领域策略:针对衰弱采用运动处方和营养优化;心力衰竭治疗需个体化药物调整并谨慎选择器械治疗;多学科团队协同干预,提高生活质量目标及远程监测,可降低再住院率。本文旨在系统阐述衰弱与老年人心力衰竭的交互机制及临床管理策略。
- 2025  Vol.  28(4):    445-449
    [摘要](25)     [PDF](15) - 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衰弱的研究进展
- 胡清扬,金蕊,莫德夏梦,王正,徐然然,张宇聪,颜奇,高红宇
-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衰弱已逐渐成为影响老年群体健康的主要挑战之一。老年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因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衰弱患病率显著高于同龄人群;同时,衰弱与多种肾病不良结局密切相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因此,针对老年肾病患者开展衰弱的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围绕老年CKD患者衰弱的评估方法、流行病学、临床预后、发病机制以及防治策略展开综述。
- 2025  Vol.  28(4):    450-455
    [摘要](25)     [PDF](16)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衰弱综合征研究进展
- 葛美玲,董碧蓉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全球发病率与病死率居高不下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为持续气流受限与气道慢性炎症反应。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COPD患者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而衰弱综合征作为老年人群特有的生理功能衰退状态,与COPD在老年群体中呈现高度共患性。两者共享慢性炎症、氧化应激、神经内分泌紊乱等病理生理机制,相互作用可导致肌肉功能减退、活动能力下降及生活质量恶化,显著增加急性加重、住院及死亡风险。本文整合国内外近年研究证据,从流行病学特征、病理交互机制、临床评估体系及干预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老年COPD合并衰弱综合征的临床管理提供循证依据。
- 2025  Vol.  28(4):    456-461
    [摘要](24)     [PDF](15) - 社区老年人口腔衰弱与体力衰弱的相关性研究
- 闫瑾,范利,杨存美,徐秋利,鲁冰杰,祝志辉,底宁,刘正,白骁,陈荣霞,刘健,高萌萌,马语涵,胡亦新
- 目的 调查北京城市社区老年人口腔衰弱现状并分析其与体力衰弱的相关性,寻找共同的风险因素和干预目标。方法 横断面研究。于2022年3月至2023年6月在北京3家老年社区医疗中心进行。选用Fried衰弱表型量表评估体力衰弱,选用口腔衰弱指数评估口腔衰弱。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口腔衰弱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427例参与者,年龄(81.8±9.5)岁,其中口腔衰弱258例(60.42%)。每年到牙科诊所就诊次数少于1次(72.37%)和牙齿缺失(63.70%)是口腔衰弱老年人中最常见的条目。调整协变量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力衰弱(OR=1.44,95%CI:1.15~1.79,P=0.001)与口腔衰弱发生风险呈正相关。在体力衰弱的各条目中,疲乏(OR=2.35,95%CI:1.30~4.28,P=0.005)和步速缓慢(OR=1.80,95%CI:1.10~2.93,P=0.020)与口腔衰弱呈独立正相关。结论 体力衰弱的老年人应更加关注口腔健康问题,尤其是对疲乏和步速缓慢的老年人应注意对口腔衰弱的筛查。
- 2025  Vol.  28(4):    462-468
    [摘要](24)     [PDF](16) 专论
- 我国老年慢性病保健管理的特征与现状
- 闫佳惠,刘尚昕,高超
-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且持续增长、老龄化发展速度较快等特征。加强老年人群慢性病的保健管理,提升健康素养,延缓疾病进展,促进功能维护和生活质量改善,已成为实现健康老龄化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分析我国老年慢性病保健管理的特征与发展现状,探讨未来优化策略,为促进健康老龄化提供参考依据。
- 2025  Vol.  28(4):    469-472
    [摘要](26)     [PDF](14) - 以“虚为始,郁为枢”谈老年情志病中医药治疗策略
- 田文杨,张范,李松梅,李浩经,张润云
-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抑郁症发病率达26.4%,心理健康成为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课题。中医认为,老年情志病以 “虚为始,郁为枢” 为核心病机,以脏腑虚衰为本,尤以肾精亏虚为发病基础;气郁为枢,社会压力、慢性病等引发气机郁滞;痰瘀火为变,气郁化火生痰成瘀,形成“虚-郁-痰-瘀-火”五因交织,病情缠绵。防治策略需 “防治结合,多维干预”,立足于“补虚损、调气机、涤痰瘀、清浮火”四法,加强非药物疗法及家庭关怀、劳动参与等社会支持,达到“形与神俱”的老年健康目标。
- 2025  Vol.  28(4):    473-477
    [摘要](23)     [PDF](14) - 老年突发性聋与共病管理
- 刘谦,侯银静,秦明照
- 特发性突发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简称突发性聋。在老年人群多见,突发性聋患者经过治疗约1/3可以恢复听力,但另外2/3不能或仅能部分恢复,年龄是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年龄越大预后越差。听力损失与老年人痴呆、内在能力下降、衰弱、失能密切相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老年突发性聋与共病相关。在治疗突发性聋的同时,加强共病管理尤为重要,应筛查和管理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运用多学科团队工作模式进行综合管理,进一步探索突发性聋老年患者的血管疾病特征及有效干预方法,为改善听力恢复率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 2025  Vol.  28(4):    478-481
    [摘要](21)     [PDF](18) 论著
-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内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 彭旭东,黄厚源,骆雷鸣,孙雪林,李玉龙,车贺宾,曾焘,刘德军
- 目的 探讨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发生院内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为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住院的1 767例AHF患者资料,依据是否出现不良结局分为不良结局组和对照组。对2组进行比较,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 1 767例AHF患者中427例发生院内不良结局,占24.17%。不良结局组男性比例更高、体重指数更低、收缩压(SBP)更低、舒张压(DBP)更低、心率(HR)更高、慢性肾病比例更高、血红蛋白更低、白蛋白(Alb)更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更高、钠离子浓度更低、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和重组人脑利钠肽比例更高、使用螺内酯的比例更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R升高、肌酐(Cr)升高、LDL-C升高、使用硝酸酯类药是AHF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SBP升高、DBP升高、Alb升高、使用螺内酯是发生不良结局的保护因素。结论 临床医师在AHF患者的治疗中应关注患者入院时HR、Cr、LDL-C、SBP、DBP、Alb指标,并注意患者是否使用硝酸酯类药或螺内酯,针对患者情况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案对改善患者短期预后有重要价值。
- 2025  Vol.  28(4):    482-486
    [摘要](26)     [PDF](18) - 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患者失眠的相关性及诊断价值分析
- 田沛冉,梁冰,郦忆文,杨渺,金国玺
- 目的 探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尿酸(UA)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etS)患者失眠的关系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7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MetS合并失眠患者作为观察组(合并组),41例MetS患者为对照组(代谢组);根据失眠严重程度将合并组分为轻度组(59例)、中度组(27例)、重度组(14例);另选取同期于该院体检健康者73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统计分析各组BDNF、UA水平及两者对合并失眠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 合并组BDNF水平显著低于健康组和代谢组(P<0.01),合并组UA水平高于健康组(P<0.01);重度组中血清BDNF水平、UA水平低于中度组和轻度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DNF是MetS合并失眠的保护因素,UA为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BDNF诊断MetS合并失眠的AUC为0.721(95%CI:0.644~0.798)、UA诊断AUC为0.674(95%CI:0.593~0.755)、BDNF联合UA诊断AUC为0.789(95%CI:0.722~0.856)。结论 BDNF、UA水平与MetS合并失眠有一定相关性,两者联合诊断MetS合并失眠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2025  Vol.  28(4):    487-492
    [摘要](24)     [PDF](18) - 药物治疗对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发生院内肾功能恶化的影响
- 黄厚源,彭旭东,车贺宾,骆雷鸣,孙雪林,刘德军
- 目的 探讨药物治疗对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ADHF)患者发生院内肾功能恶化(WRF)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连续收治ADHF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情况、在院用药等指标,以院内WRF为主要终点事件。根据患者肾功能变化情况分为WRF组和非WRF组,对比2组患者在入院时的基线资料和药物使用情况,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可能导致ADHF患者发生WRF的药物及危险因素。结果 纳入1 199例ADHF患者,WRF组320例,非WRF组879例;WRF组患者年龄[75.0(61.0,83.0)岁]大于非WRF组[69.0(56.0,80.0)岁],P<0.05;慢性肾脏病患者(Ⅰ~Ⅳ期)比例[105例(32.81%)]高于非WRF组[165例(18.77%)],P<0.05;血清尿酸[343.250(266.500,441.350)μmol/L]和血清白蛋白水平[37.500(34.200,40.500)g/L]低于非WRF组患者[408.400(312.000,516.950)μmol/L,38.400(34.800,41.500)g/L],均P<0.05;使用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患者比例[100例(32.25%)]高于非WRF组[178例(20.2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使用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是ADHF患者发生院内WR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能增加ADHF患者发生院内WRF风险,尤其是对高龄、慢性肾脏病(Ⅰ~Ⅳ期)患者。
- 2025  Vol.  28(4):    493-499
    [摘要](23)     [PDF](17) - 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与早发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 李居一,王郡华,王晓倩,张媛媛,武妮妮,胡海英,李美美,刘怀珍
- 目的 探讨三酰甘油葡萄糖(TyG)指数与早发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506例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早发T2DM并有NAFLD的患者归为早发T2DM合并NAFLD组(51例),其余T2DM患者归为对照组(455例)。506例中,早发T2DM患者共109例,根据是否合并NAFLD分为合并NAFLD组(51例)和未合并NAFLD组(58例),观察2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究早发T2DM合并NAFLD的影响因素;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RCS)计算TyG指数与早发T2DM合并NAFLD的剂量反应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TyG指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早发T2DM合并NAFLD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TyG、TyG-BMI、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γ-谷氨酰转移酶(GGT)、尿素氮(BUN)、尿酸(UA)、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早发T2DM合并NAFLD组和未合并NAFLD组患者的病程、BMI、TyG、TyG-BMI、收缩压(SBP)、DBP、FPG、FIns、空腹C肽(FCP)、ALT、AST、GGT、BUN、UA、TG、HDL-C、糖尿病肾脏病(DKD)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yG指数是早发T2DM合并N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男性、肥胖、ALT≥18 U/L、UA≥326 μmol/L、尿白蛋白肌酐比≥30 mg/g的亚组中,TyG指数与早发T2DM合并NAFLD患病风险的关联能观察到类似结果(均P<0.05)。RCS显示,TyG指数与早发T2DM合并NAFLD的患病风险存在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overall<0.05、P-nonlinear=0.397)。ROC曲线下面积为0.728(95%CI:0.634~0.821),最佳截断值为7.520,灵敏度74.5%,特异度62.1%。结论 早发T2DM合并NAFLD的发病风险随TyG指数的升高而增加,TyG指数可作为早发T2DM合并NAFLD的有效预测指标。
- 2025  Vol.  28(4):    500-507
    [摘要](26)     [PDF](19) - 1990年至2021年中国唇和口腔癌的疾病负担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 郑丽,彭旭东,杨楚萌,黄厚源,吕源
- 目的 分析1990—2021年中国唇和口腔癌的疾病负担及其危险因素,量化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并探讨不同性别和年龄组的差异。方法 研究数据源自全球疾病负担(GBD)2021年数据库,涵盖1990—2021年中国唇和口腔癌的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SIR)和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SMR)。运用Joinpoint 4.0.1.0软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量化疾病负担,并对危险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990—2021年,中国唇和口腔癌发病人数增长283.7%,ASIR上升57.6%;死亡人数增加142.3%,ASMR下降5.7%。男性发病和死亡增长幅度显著高于女性,2021年男性ASIR较1990年增长81.1%,ASMR增长9.8%。Joinpoint回归模型显示,全人群和男性ASIR呈持续上升趋势,AAPC分别为1.45%和1.94%;ASMR在全人群和男性中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复杂趋势,女性ASMR持续下降,AAPC为-1.41%。发病和死亡高峰年龄从1990年的55~59岁推迟至2021年的65~69岁和70~74岁。吸烟、饮酒是主要危险因素,且男性受其影响更为严重。结论 1990—2021年中国唇和口腔癌疾病负担显著增加,男性和老年人群是主要高风险群体;吸烟、饮酒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2025  Vol.  28(4):    508-513
    [摘要](28)     [PDF](16) - 中老年早期脑小血管病人群步态与跌倒的相关性研究
- 陈安邦,仇子钰,陈慧敏,郭毅佳,潘岳松,王伊龙,刘亚巍
- 目的 探讨中老年早期脑小血管病(CSVD)人群步态特征与跌倒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观察性、纵向研究。自2017年5月至2019年9月,PRECISE研究共招募来自浙江省丽水市的6个村庄和4个社区居民符合标准的3 067例中老年人。本研究共纳入PRECISE队列中934例基线符合早期CSVD的中老年人群,早期CSVD人群的定义为CSVD负荷评分≥1分。使用基于人工智能的步态定量分析系统(ReadyGo)定量采集步态参数,随访2年,并记录受试者2年内跌倒情况。采用组间比较观察跌倒组与未跌倒组的临床资料与步态参数差异,使用logistic回归后退法分析筛选跌倒的危险因素,校正混杂因素并通过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的稳健性。结果 共771例受试者完成随访,其中61例发生跌倒。早期CSVD伴跌倒组较不伴跌倒组摆动速度较慢、步频较快、步高较低(P<0.05);2组间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OR=2.29,95%CI:1.10~4.78,P=0.027)、既往缺血性卒中史(OR=3.32,95%CI:1.22~9.06,P=0.019)、跨步速度慢(OR=0.60,95%CI:0.42~0.87,P=0.007)、步频快(OR=1.56,95%CI:1.08~2.25,P=0.019)是跌倒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中老年早期CSVD人群的慢跨步速度、快步频等步态参数与高跌倒风险相关。
- 2025  Vol.  28(4):    514-519
    [摘要](25)     [PDF](18) - 医养结合机构内老年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及分析
- 杨蕾,李密斯,杨玉梅,胡学琴,黎伟娟,安杨欣,陈晓云
- 目的 分析医养结合机构内老年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8月至11月云南省老年之家敬老院80例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疾病终末期患者、重度痴呆、重度失能及处于疾病急性期的患者。80例患者根据年龄分组,65~75岁组(Ⅰ组)15 例,>75~<86岁组(Ⅱ组)50 例,≥86 岁组(Ⅲ组)15 例。对3组患者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分析老年综合征发生情况及特征。结果 衰弱发生率为53.8%(43例)。衰弱的发生率Ⅲ组高于Ⅰ组和Ⅱ组(P=0.001)。Ⅲ组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于Ⅰ组和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多重用药在Ⅰ组的发生率高达46.7%,而在Ⅱ组和Ⅲ组分别为30.0%和20.0%,但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认知功能障碍在Ⅲ组的发生率为20.0%,高于Ⅰ组和Ⅱ组的6.7%和1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9)。结论 衰弱和营养不良是常见的老年综合征,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老年综合征表现不同。
- 2025  Vol.  28(4):    520-522
    [摘要](25)     [PDF](15) - 单髁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早期效果比较
- 王雷,黄德刚,张银昌,杨昕,贺华正,熊寿良,李从明,陈平波,王强
- 目的 比较单髁膝关节置换术(UKA)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21年9月至2023年4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采用TKA或UKA术式治疗的92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病历资料,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评估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临床疗效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与TKA组相比,UK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KA组术后第1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TKA组(P<0.05),UKA组患者术后第3个月的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及膝关节置换术后评分均优于TKA组(P<0.05)。2组患者术后1年的膝关节损伤与骨关节炎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对于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UKA比TKA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 2025  Vol.  28(4):    523-527
    [摘要](22)     [PDF](18) - 正念减压疗法对糖尿病合并抑郁情绪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
- 张源,杨世权,杨国贤,严妍,刘立红,陈静
- 目的 探讨正念减压疗法对糖尿病合并抑郁情绪患者抑郁症状、血糖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前瞻性研究。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于上海市某社区就诊的60岁以上83例糖尿病合并抑郁情绪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1例,对照组42例。研究组接受8周正念减压干预(含呼吸训练、身体扫描及正念冥想等),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干预前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空腹血糖及糖尿病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DQOL)、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估2组患者抑郁情绪、血糖控制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45.26±2.1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47.06±5.14)分],P=0.061;空腹血糖水平较基线下降(P<0.05),且DQOL总分及生理功能、心理维度、社会关系评分显著改善(P<0.05);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得分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上述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念减压疗法能有效缓解糖尿病合并抑郁情绪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血糖控制及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可作为糖尿病综合管理的辅助干预手段。
- 2025  Vol.  28(4):    528-531
    [摘要](22)     [PDF](14) - 基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和孟德尔随机化的肥厚型心肌病与老年高血压因果关系
- 胡家宾,孟令丙,蔡爽,张楠,王曙霞,朱平
- 目的 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与老年高血压之间的关系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 使用来自FinnGen(Finnish Genetic Research Project)项目的HCM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通过反方差加权法、MR-Egger回归和加权中位数回归法等多种方法,分析HCM与老年高血压之间的因果关系。采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SIRT1和SMAD家族成员3(SMAD3)在该因果关系中的潜在作用,特别是在衰老相关机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 HCM与老年高血压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因果关系,特别是在逆方差加权法的支持下(OR=1.175,95% CI:1.047~1.318,P=0.006)。加权中位数回归法和MR-Egger方法的结果也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揭示了SIRT1基因可能在HCM与老年高血压的共同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SIRT1在衰老过程中对心血管健康的潜在保护作用。结论 通过孟德尔随机化方法确认了HCM与老年高血压之间的因果关系,SIRT1可能参与HCM与高血压的共同分子机制。
- 2025  Vol.  28(4):    532-538
    [摘要](25)     [PDF](18) - 不同规格苹果酸法米替尼胶囊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 李彩云,居希同,王菁,李少荣,沈爱宗,杨昭毅
- 目的 评估健康受试者在空腹条件下口服同剂量不同规格的苹果酸法米替尼胶囊的生物等效性。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单剂量、随机、开放、两周期、交叉的生物等效性研究,研究时间为2022年5月至6月。共入组28例健康受试者(男女各半),受试者被随机分配至2个序列组,第1周期分别在空腹条件下单剂量口服苹果酸法米替尼胶囊受试规格(5 mg/粒,共4粒)或参比规格(20 mg/粒,共1粒),第2周期在相同条件下口服另一规格药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对血浆中苹果酸法米替尼及其代谢物SHR116637的药物浓度进行检测分析。采用Phoenix WinNonlin 8.3和SAS 9.4软件计算各受试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以及评价生物等效性。结果 单次空腹口服受试规格和参比规格的苹果酸法米替尼胶囊后,血浆法米替尼的tmax为6.00(4.98,8.00)h和6.00(4.98,8.02)h,t1/2分别为(35.70±6.81)h和(36.00±6.79)h,Cmax分别是(31.20±1.29)μg/L和(29.80±1.29)μg/L,AUC0~t分别是(1 039.00±1.38)h·ng·mL-1和(1 003.00±1.32)h·ng·mL-1。血浆代谢物SHR116637的tmax分别为5.05(3.00,8.00)h和6.00(4.98,12.00)h,t1/2分别为(55.20±10.50)h和(53.60±8.31)h,Cmax分别是1.42(1.09,1.67) μg/L和1.35(1.07,1.48)μg/L,AUC0~t分别是(79.90±1.53)h·ng·mL-1和(77.20±1.46)h·ng·mL-1。对法米替尼及其代谢物SHR116637进行分析,其Cmax和AUC0~t几何均值比值的90%CI均在80.00%~125.00%。结论 苹果酸法米替尼胶囊受试规格和参比规格在空腹条件下具有生物等效性。
- 2025  Vol.  28(4):    539-544
    [摘要](24)     [PDF](17) - 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综合介入治疗术后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梅康,刘伟,张卫平,唐辉,陈洪波,蓝勇,余伟杰
-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综合介入治疗的效果,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行综合介入治疗术的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病历资料,纳入研究组;选取同期在同一医院行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的60例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情况、肿瘤长径、肿瘤数目、肿瘤位置、肝炎类型、肝硬化情况]和实验室指标[甲胎蛋白(AFP)、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综合介入治疗术后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综合介入治疗术后良好67例,不良19例,治疗有效率为77.91%,高于对照组(60.00%),P<0.05;不同疗效的老年原发性肝癌综合介入治疗术患者在合并PVTT、肿瘤长径、肿瘤数目、AF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VTT、肿瘤长径、肿瘤数目、AFP均为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综合介入治疗术后效果的影响因素,有PVTT(OR=4.148,95%CI:2.005~8.586)、肿瘤长径≥6 cm(OR=3.743,95%CI:1.894~7.383)、多个肿瘤病灶(OR=3.640,95%CI:1.623~8.162)、AFP≥400 μg/L(OR=4.415,95%CI:2.060~9.463)的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经综合介入治疗预后不良风险更高(P<0.05)。结论 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行综合介入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综合介入治疗的效果受PVTT、肿瘤大小、肿瘤数目和AFP水平的影响。
- 2025  Vol.  28(4):    545-550
    [摘要](27)     [PDF](15) 综述
- 多模态生物标志物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治中的价值及研究进展
- 徐晶,王海鑫,李雪梅,潘拓
- 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精准诊断与个体化治疗一直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的核心挑战。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多组学手段的发展,多模态生物标志物在疾病早期诊断、疾病预测、疾病分期、疗效监测及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开辟了全新的研究与应用路径。本文系统总结了多模态生物标志物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与疾病进展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实现阿尔茨海默病的精准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支撑。
- 2025  Vol.  28(4):    551-555
    [摘要](24)     [PDF](15) - 小檗碱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倪兴彬,常亚娟,于佳远,肖爽,王兴业,周良钰
-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为典型特征的疾病,致病原因及其病理机制十分复杂,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和学习记忆能力减退。小檗碱(BBR)是黄连的主要生物碱成分,临床应用广泛,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对AD的防治具有一定作用。本文概述BBR的化学结构与其药代动力学特性,重点探讨其多靶点防治AD的分子机制及递送载体改良策略,深入剖析BBR通过调控肠脑轴干预AD的作用机制;回顾近5年来国内外关于BBR 防治AD的实验研究,重点分析BBR在“多靶点调控-递送技术革新-肠脑轴整合”三维度的独特价值,为BBR防治AD提供参考依据。
- 2025  Vol.  28(4):    556-561
    [摘要](24)     [PDF](15) - 胆固醇代谢新基因对多种疾病的影响研究进展
- 余嘉清,马依彤
- 近年来,肥胖、胆固醇异常与遗传因素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研究发现,胆固醇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肝肾疾病、癌症和神经变性有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角鲨烯环氧化酶(SQLE)作为胆固醇合成中的已知控制点,被认为会影响胆固醇代谢,而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PHGDH)参与丝氨酸代谢通路的调节,也被发现会影响血脂情况变化。本文将针对新兴的基因诊疗领域研究现状,重点围绕HMGCR、SQLE、PHGDH在部分心血管疾病、脂肪性肝病、糖尿病肾脏病、血脂紊乱、神经变性相关疾病及部分肿瘤发生发展中可能的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 2025  Vol.  28(4):    562-568
    [摘要](25)     [PDF](17) - 强直性脊柱炎中的免疫炎症机制及中医药干预进展
- 齐亚军,刘健,曹云祥,周巧,胡月迪,陈一鸣,李洋,从承志
-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核心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腰背疼痛,常伴外周关节及多系统受累。在疾病进展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脊柱的强直或畸形,对其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显著影响。AS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因素、免疫反应及肠道微生物群等多个方面,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病理过程主要涉及炎症反应、骨质破坏及异位骨化3个方面,且免疫炎症被认为是AS病理进程中的核心环节。因此,控制免疫炎症的发生与发展是治疗AS的关键所在。中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成分等药理学作用,可通过抗炎抗免疫防治AS,且临床效果显著,但聚焦免疫炎症与中医药干预罕见相关文献报道。因此,本文综述了AS的免疫炎症反应及中医药从抗炎抗免疫角度治疗AS的近年研究报道,旨在为中医药防治AS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指明新的思路与方法。
- 2025  Vol.  28(4):    569-576
    [摘要](27)     [PDF](19)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