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锦晨,刘健,忻凌,等.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变化及关联规则挖掘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7,20(2):185-188. | 
               
			
				| 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变化及关联规则挖掘研究 | 
			 
	       
                 | 
            
	       
                | 投稿时间:2016-11-10   | 
               
	       
                | DOI:10.3969/J.issn.1672-6790.2017.02.020 | 
               
	       
				| 中文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  超氧化物歧化酶  健脾  化湿  通络  危险因素 | 
	        
	       
                | 英文关键词:  | 
            
	       
                |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126B02);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81403388)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痹病学建设项目(国中医药发[2009]30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风湿病科建设项目(财社[2013]239号);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1306c083035) | 
            
		   
	       
                 | 
            
		   
		   
                | 摘要点击次数: 7344 | 
            
		   
                | 全文下载次数: 5323 | 
            
	       
		| 中文摘要: | 
	       
	      
		|       目的 研究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整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SPSS 17.0和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Aprior模块分析RA患者血清SOD的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355例湿热痹阻型RA患者血清SOD值与正常参考值相比较,下降的有182例(占51.27%)。相关性分析示:血清SOD与免疫球蛋白M、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呈负相关,与C4呈正相关(P<0.05或P<0.01)。治疗后血清SOD上升与车前草红花、车前草桃仁、车前草薏苡仁、车前草陈皮、车前草茯苓等中药组合存在明显关联关系,置信度均在90%以上。治疗后血清SOD上升与外用药芙蓉膏和消瘀接骨散也存在明显关联关系。结论 SOD参与RA的发病过程,其机制可能与免疫炎症、氧化应激、脂代谢等相关。中医药内外合治均可提高机体SOD水平,调节氧化/抗氧化系统动态平衡,缓解临床症状。 | 
	       
	     
                | 英文摘要: | 
               
	        
                |        | 
             
		    
                | 
				查看全文
				
				
				      | 
            
	         
	      
                | 关闭  | 
                 
             
           | 
        
         
       
	  
   |     
   
 |